绿灯渔网拯救生命

来源:米乐体育官方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2023-08-27 06:33:58

  一条墨黑色长满触手的乌贼卡在渔网里,这对渔民来说可能是个麻烦。而对于海龟和软骨鱼类来说,被渔网缠住通常意味着死亡。

  近日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带来了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在渔网上安装绿色发光二极管(LED)灯。该方法在不影响石斑鱼和大比目鱼等目标鱼类捕获质量和数量情况下,可显著减少鲨鱼和鱿鱼等非目标鱼类的捕获量。

  目前许多沿海渔民采用刺网捕捞的作业方式,他们把铁丝网一样的渔网悬挂在水中,用来捕获鱼类。渔网在海中漂流数小时或数天,将目标和非目标鱼类“一网打尽”,给海洋生物造成致命伤害。这种捕捞方式使全球包括海豚、海龟在内的物种减少,同时减缓了渔民的日常捕捞作业。

  海龟对于绿色灯光十分敏感,因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洋生态学家John Wang和同事之前设计了发光渔网解决海龟副渔获物问题。2016年,研究人员发现,发光渔网减少了64%的海龟捕获量,他们都以为该方法可为其他海洋动物带来同样的好处。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选择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水域捕捞石斑鱼和大比目鱼的小规模渔民开展合作。

  “因为那里有大量的海龟和其他大型海洋动物。”该研究论文主要作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分校保护生态学家Jesse Senko说。

  研究人员部署了28对渔网,每对中有一张网每10米挂1盏LED灯。然后,研究人员称量并确认了每张网在夜间诱捕的生物。

  他们发现,与未挂灯的“暗网”相比,发光渔网的副渔获物减少了63%,其中海龟捕获量减少了51%、鱿鱼捕获量减少了81%。最“令人满意”的结果是,包括鲨鱼在内的软骨鱼类作为副渔获物被捕获的量下降了95%。

  研究人员仍在研究为什么一些动物避光性更强。他们都以为软骨鱼类视力很好,而鱿鱼的眼球很大,这些动物很容易发现绿光。“但不能简单认为目标鱼类不能像这些鱼类一样看到灯光。”Wang说。

  研究发现,在减少副渔获物的同时,目标鱼类的捕获数量和以前一样,并且渔民只需花一半时间就能完成收网和解网工作。

  Senko说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安装LED灯的费用高达140美元,这超出了一些渔民的承受能力。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测试比电池供电的灯寿命更加长的太阳能灯。他们还研究了在下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印度尼西亚和加勒比海的渔场,使用更少的LED灯是否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近日,白色涂装、流线型船体、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缓缓靠泊,提前1天完成首次试航。

  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类脑智能机器人。当前,我国在类脑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科学家对人的不同脑区、器官、肌肉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系统化深入研究。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中医认为,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这时肺脏功能最强,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增强肺功能。

  我从小就爱听海浪声、闻那股海味儿。2016年,我的对虾工厂顺利在江苏赣榆蓝湾现代渔业示范园安了家。

  日前,4部委联合发布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

  《自然》23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报告了新的脑机接口装置,其不仅能将大脑活动解码为语言,而且比当前所有技术都更迅速、更准确且覆盖词汇量更大。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逆境会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功能。

  中国石油23日公布消息: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井深度过半。

  8月21日,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为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张承民指出:“FRB如此短暂、强烈和明亮,科学家认为,其源头的物质分布必须非常致密。

  聚焦提升标准实施水平,部署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3项任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标准化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1950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年轻的刘瑞玉响应号召,踏上了海洋科学研究这片热土。

  合理地运动能大大的提升骨密度,促进钙质的吸收,改善关节功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骨钙的流失。

  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子系统的健康,是地球ECO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正常的前提。

  现代化设施农业让鲜花花期精准可控,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植株上新鲜切取的花束……科学技术进步让鲜花产业焕然一新。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经过4次变轨后,日前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试验主要工作。随着该卫星的“上岗”,我国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