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企鹅南极还有哪些奇特生物?跟着“雪龙2”号一起探寻

来源:米乐体育官方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2024-01-10 16:00:13

  这两天,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已经抵达阿蒙森海的首个综合作业站位,考察队员们开展了鱼类调查。跟着“雪龙2”号,我们来认识一下奇特、神秘的南极生物。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这里是“雪龙2”号的艉甲板,在我身后正在起吊的就是中层鱼拖网,就在两个小时之前,考察队员们把这个拖网下到了海平面之下的1000米左右,网里会有什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鱼类调查的“第一网”,拖上来的有电灯鱼、南极磷虾、南极深海鲑,等等。对于捕捞上来的每一个样品,大家都格外珍惜。捕捞后,马不停蹄就开始做比对、鉴别、分析,将相关实验数据登记留存。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芮:我们第一网上来的鱼,有几个主要种类,有这个南极电灯鱼,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层鱼类,还有这个南极深海鲑,也是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层鱼类,剩下的还有比较小的这种是小齿圆罩鱼,它们都是会为中层鱼的研究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偏远的地方之一,然而南极深海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性,却极为突出。科学家们会对南极哪些生物感兴趣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生物专家李海波曾多次参加南极科学调查,在他出发参加本次南极科考前,记者在他的实验室里看到了多种奇特的微型浮游生物,有的如同一只酒杯,有的又像一个喇叭。

  事实上,我们眼前的这些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是一滴南极的海水在显微镜下放大到400倍拍出来的。它们都属于砂壳纤毛虫,主要特征是肉体外部具有硬质的外壳。别看个头这么小,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壳的形状、大小等特征是它们分类鉴定和命名的重要依据。科研人员介绍,南极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虽然小到肉眼都看不到,但它们在海洋ECO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与ECO研究室博士 刘璐:浮游植物就类似于我们陆地ECO当中的绿色植物,它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产生营养的东西。然后通过海洋当中的食物网、食物链,将这些营养的东西进行传递,来支撑着整个的海洋生态系统。

  例如南极数量最多的磷虾,是鲸鱼、海豹等动物的饵料,而磷虾的食物则大多数来源于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则是微食物网与经典食物链重要的中间环节,既是微食物网的顶级消费者,又被一些中型和大型的浮游动物摄食。

  南极ECO是一个完整的生物链条,一环扣一环,浮游生物对环境的反应非常迅速,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它们会很快地繁殖,当环境不适宜它们生长的时候,又会很快地死亡。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海波:通过观察它们,也能了解到海洋环境的变化,也可当作一个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种类。

  我国历次南极考察的生物学团队,重点研究的鱼类是中层鱼,也就是生活在水深200米到1000米之间的鱼类。南大洋的平均水深是4000米,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要关注1000米深的中层鱼呢?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刘阳:因为这个层次的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上面既吃磷虾,同时还被生态链里的海豹、企鹅、海鸟所吃,所以它既是捕食者,同时它也是饵料。我们大家都认为中层鱼它跟磷虾起到同样的价值。

  在整个南极的中层鱼类类群中,灯笼鱼科和深海龟科是生活量最大的两个类群。其中由于灯笼鱼科的鱼类夜间会迁移到海的浅层,更容易被海豹、企鹅等动物捕食,因此被视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纯琳:灯笼鱼科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点,而在所有的灯笼鱼科里面,南极电灯鱼,由于是环整个南极分布的,同时又有很大的生物量,所以会在南极的生态系统中有很大的作用。

  电灯鱼体长能达到七八厘米左右,相比于其他鱼类来说,最明显的特点是从头部到尾部,整个体表都被发光器所包裹。目前,科研人员在对电灯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一旦南极磷虾资源下降,电灯鱼是否能成为磷虾的替代品被海豹、鲸鱼等捕食。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纯琳:我们现在对于这种鱼类的了解还很不足,特别是关于它的从出生、繁殖、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活史过程,要求我们对它进行一个细致了解,我们才可以知道,这种替代的能流路径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对磷虾进行支持补充,能不能完全作为磷虾的替代品来支持更高营养级的生物。

  在南大洋科学考察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科学手段外,科学家们还突发奇想,借助南极海洋动物海豹帮助完成一些冰下、人类和机器人难以完成的科学调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来认识一下帮助人类完成科学调查的其中一只海豹“调查员”。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高立宝:我们放到这个海豹头顶的设备叫CTD,这是非常小型的一种仪器,然后海豹在下潜和上浮的过程中,它就可以为我们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还有别的的一些参数的剖面的数据,当这个海豹回到冰面之后,它在呼吸的过程中,因为它要露出头来,就可以把这个数据通过卫星传到用户手里去。

  参与过四次南极科考的高立宝向记者介绍,科考队员们为了获取调查数据,想尽了所有办法,但对于白茫茫海冰覆盖下的海洋是啥样子,以人类的观测手段很难得知。有了海豹“调查员”, 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海豹可带着小型仪器去海里做现场观测、获得剖面数据,它们下潜的深度能够达到冰下的两千米。利用海豹数据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虽然对科考帮助很大,但把仪器装在海豹头上,会不可能影响海豹的生命安全呢?科学家表示,这种小型的仪器,是用一种特殊的胶粘到海豹头上的,海豹年年都会脱皮,也就是说这个仪器在海豹身上保存只是一年多,不可能影响其健康成长。



最新文章